English

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

2001-03-29 来源:光明日报 梁枢 我有话说

文化是家园。这是世纪之交文化讨论热衷关于文化概念的一种最新解读。

把文化比作家园,这会让很多人颇惑不解,甚至有些诧异。在汉语环境中,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。最小的文化概念常常是知识的同义语;稍大一点的是一个行政操作性概念——文化工作;文化还被表述为人的整个精神生活领域;最大的文化概念宣布,凡是人的、与人有关的一切都是文化问题,都是文化的范围。然而所有这一切都难以和家园扯在一起。

文化怎么能是家园呢?

《家园》一书的作者回答说,文化只能是家园。

从“五·四”运动到今天,关于文化的思考先后兴起过几次热潮。其中,总是有两种文化观伴随左右:一种是主张“向后看”的文化复古主义,一种是主张“向外看”的文化西化主义。两种主义居高临下地俯视着人。在它们眼里,现实的生活是缺乏合理性的存在;而现实的人只是需要被洋人和古人“超度”的客体。

庄严与神圣弥漫着我们的文化情感。在这种语境中,文化实际上是殿堂,是用西天乐土和“文话”(古文典籍)两种材料构筑的殿堂。殿堂之中的人们胆怯、自卑、浑身的不自在。人不能总是呆在殿堂里,人应该回家。

家园,一个多么富于亲和力的字眼。它表达了当代中国人的尊严与自信:这是我的家,建设家园不是古人的事也不是洋人的事,是我自己的事。文化不是外在于我们的异己力量,文化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,文化建设是我们自己的权利和责任。

文化家园呼唤着主体性,号召人们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人。这是大气磅礴的文化宣言!

家园文化观体现了时代要求。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认为:

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,文化重心下移是文化发展的总趋势。把文化看作家园,强调主体性与现实性的统一,这是当代中国人对这种趋势的积极回应。

家园文化观是对我们倡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,在哲学层面上的支持和肯定。建立民族的、大众的、科学的文化,是鲁迅、毛泽东、邓小平等几代思想家的理想。家园文化观独辟蹊径,从观念与现实相结合的方面探究文化的本质和表现,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。我不能说此书处处已达高屋建瓴,但它也绝不是浅滩上的漫步。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建构新的民族文化的画卷,并引起了我们深刻的思考。

《家园》作者在“中华文化论”一篇中,以我们有什么和我们缺什么为题,对原有文化观念实施了“清仓盘点”,进行了深切的反思和自我批判。接着在“新文化建设论”一篇中,以我们要什么为题,提出了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——“立足现实,‘向前看’,重在建设”。对此,黑龙江大学衣俊卿教授作了如是评价:

当代各种文化困惑和社会矛盾交织出现,表明文化建设有可能成为现代化的瓶颈。面对问题,作者没有回避敷衍,而是以家园文化观的底蕴,意在理顺各种关系,强调了创造与革新,表现出了很强的建设性。

[值班总编推荐]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

[值班总编推荐]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

[值班总编推荐]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...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